【天下麻城人】周志光:与地震过招 展科技担当

01-12 08:41  

图片

一代又一代麻城人,秉承“忠诚勇毅,敢为人先”的麻城精神,勇敢闯荡,奋力拼搏,他们中有政界精英、商业大咖、专家学者、科技达人……他们是麻城新时代的代言人。为深度展示在外麻城人士的创业历程和故土情怀,激励引导本地麻城人创新创业,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办【天下麻城人】全媒体访谈栏目,探访在外麻城籍创业人士,展现麻城在外儿女成长和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为家乡人们增添一份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和发展动力,为麻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图片


个人简介


图片


周志光,麻城市宋埠镇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院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主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结构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房屋质量检测站项目负责人。


周志光:与地震过招 展科技担当


图片


初见周教授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他开完会一路小跑地赶到自己的办公室接受老家媒体的采访,见面后又一个劲儿地抱歉说让我们久等了,那一刻我第一次具象地感受到什么叫彬彬有礼、温润如玉。他是那么的睿智儒雅,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仿佛站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985高校的理工科教授,倒像是位热情好客的邻家叔叔。


图片

路漫漫 上下求索

图片

出生于70年代末的周志光,是个土生土长的麻城人,家住宋埠镇彭店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孩童时期的他就有过下地帮父母干农活的经历。顶着炎炎烈日去棉花地里抓虫子、摘棉花,光着脚丫在水田里插秧,挥舞着镰刀收割稻谷,或许是体会到了从土地里讨生活的不易,周志光从小就比其他孩子更爱学习也更擅长学习。


初中毕业后的周志光考上了麻城最好的高中——麻城一中,三年的寒窗苦读后,他也如愿换来了一张从小县城走向大武汉的车票,开启了他在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四年的学习之旅。1999年大学毕业后,周志光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当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小镇青年最好的归宿时,却不曾想,他的漫漫求学路又将迎来下一个转折点。


图片


2002年是周志光在武汉理工大学任教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始攻读武汉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在职研究生。2004年,硕士毕业的他迎来了教育部组织高校教师公派留学的机遇,一番准备后周志光顺利拿到了留日名额,并于2004年前往东北师范大学开始了出国留学人员长达10个月的日语学习。2005年,周志光正式前往日本东京大学攻读结构工程博士学位,也正是这段留学经历让周志光找到了自己热爱并愿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结构防灾减灾。


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这条求学之路周志光整整走了14年,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道理。


图片

育桃李 硕果累累

图片

2012年,学成归国的周志光选择了重新站上“三尺讲台”,开启了他在同济大学的传道授业之路。他凭借专业、严谨、儒雅、随和的特质广受学生欢迎,并逐渐成为了许多同济学子学习、考研、读博都想追随的老师。


图片


周志光的两位博士研究生还热情地带领访谈组一行前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参观。据了解,这是国内土木工程领域最早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近百项大型超限复杂高层建筑、空间结构等抗震试验和研究在这里进行。实验室外,整齐陈列着各类高层建筑试验模型,其中就有“中华第一高楼”之称的上海中心大厦。实验室内,十几米高的建筑模型正在经历一系列隔震减震试验,几个操作熟练的工人正按照周志光课题组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图片


图片

两位博士生兴致勃勃地将记者一行带到振动台实验室前,介绍道:“许多重大工程的抗震试验研究项目,诸如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上海世茂广场等结构的振动台实验、计算分析、节点模拟实验和现场实测等都在这里完成。”随后,他们又带领参观了动力实验与静力实验现场,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解释了两组实验的不同。他们对着一台台实验设备如数家珍,就像是在介绍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对科研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求索。


图片

于外人而言,这里只是一个枯燥陌生的实验室,但对他们来说却是生动有趣的“第二课堂”。可以想象,多少个无眠的日夜,周志光教授带着学生在这里反反复复地做着实验,帮助他们将研究成果、研究能力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支撑。


如果说注重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双向互动是周志光教授严谨治学的体现,那么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则是周志光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


图片


2018年,周志光时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与法学双学位专业班主任,他积极开展班级特色活动,每周轮流和班上的一位同学在食堂共进午餐。在轻松愉悦的就餐氛围下,周志光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们在专业学习、校园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他特创的“午餐交流法”也一度成为了同学们学生时代最难忘、最宝贵的青春记忆。除此之外,他还对重点学生进行定向帮扶,指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希望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担得起同济大学的招牌。


图片


“周教授是一位非常严谨、儒雅的老师,他经常鼓励我们在科研上、学术上多钻研、多思考,尽全力为我们提供帮助”,周志光2021级博士研究生陈梦梦告诉记者。“在生活上,周老师又是一个非常体贴、随和的教授,他会关心我们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2022级博士研究生曹嵛森满怀感激地谈及自己的老师。


图片

做科研 成绩斐然

图片

2009年,周志光在东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日本原子力研究开发机构(JAE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担任博士研究员和博士后研究员,此时的他已经离开祖国长达六七年了。“很想家,很想回国,想把我的所学付诸实践,为我国的结构防灾减灾事业贡献一己之力”,夜深人静时周志光对祖国的思念愈发浓烈。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地震中遭受重击导致了核泄漏,他不禁为千里之外祖国的核能安全感到担忧,也正式将回国计划提上日程。


图片

2012年回国后,周志光便扎根同济,一边传道授业解惑,一边聚精会神搞科研。他面向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多年从事核电结构隔震及消能减震方面的研究,为核电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提升了我国在核电厂抗震研究这一领域的创新能力。他建立了基于时域和频域的非线性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方法,探明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核电厂隔震的影响,研究得到了核电厂隔震结构的性能空间曲线用于指导核电厂隔震设计。他通过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建立了典型核电结构、系统和部件耦合体系地震易损性的特性及耦合关系,对核电厂的地震概率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他还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和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共计5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图片


图片


他从事科研考察的脚步也从未停歇,哪里有地震哪里就有他奔赴考察的身影,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23的土耳其地震,他一次又一次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现场,力求获取一手数据和详细资料,只为推动我国结构防灾减灾事业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图片


图片


除此之外,周志光还十分注重学术上的对外交流。他组织举办了“同济大学-东京大学结构防灾研究生学术论坛”和“第一届同济大学-东京理科大学建筑土木学术研讨会”,带领学院研究生参与了多项其它国际学术活动,为学生了解世界前沿的学科动态、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结构防灾减灾是周志光奋斗终生的事业。他想让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穿”上防灾减灾的“安全服”,即便台风、地震等恶劣自然灾害来临时依然可以巍然耸立;他想让医院、学校、文化场馆等大型建筑物乃至普普通通的民宅也能成为地震时的“安全岛”,让每一个不幸卷入其中的生命多一份生还的可能;他想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顶尖的结构防灾减灾人才,广泛普及推广隔震抗震减震技术,让中国成为地震中最安全的国家。步履不停,躬耕不辍,周志光与地震过招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