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赵基贵获全国表彰

04-01 11:25  

日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文

表彰了一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

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麻城市顺河镇上楼村

乡村医生赵基贵榜上有名



初心映照上楼村



在两省三县交界的麻城市顺河镇,乡村医生赵基贵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32年来,他一心守护着辖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医者仁心生动践行着入职初心,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尊重。


“我不能辜负了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


1992年,在拜师学医、卫校学习、医院进修六年,掌握了大量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后,22岁的赵基贵来到顺河上楼村一个小诊所执业。这里医疗及生活条件差不说,还有很多患者因为家贫小病舍不得治,拖成大病乡镇又治不了,患者家属还质疑医生能力。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又要回到农村工作?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赵基贵选择了坚持,他说绝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期望。


图片


上楼村,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媳妇何时到预产期,谁家的孩子何时该接种何种疫苗,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他立即上门诊疗,或者载着患者回卫生室救治,有时碰到疑难杂症,他会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到镇医院。腊月的一个深夜,村民陈某友因剧烈腹痛,刚到卫生室就出现了休克症状。时间就是生命!他当机立断要转诊,他一边联系镇卫生院做好急救准备,一边联系车辆亲自护送,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转危为安。后经上级医生诊断,病人因黄体破裂,出血量达800ml,如不及时手术,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上楼村来家垸两位五保老人,孙某荣患老慢支 、肺心病,老伴来德某患高血压、脑梗塞,长年无人照顾,连基本生活也不能自理,赵基贵就定期免费送医送药上门,长达5年之久,从无怨言。


村民黄某娥的丈夫患胃癌不幸去世,她自己因病留下后遗症,独自抚养两个未成年子女,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赵基贵知道后,多次带上营养品登门劝说、开导,鼓励她重新树起生活的信心,并为她垫付了几千元医药费。


此后多年,他先后被安排到顺河镇火生岗村、林店茶场、护林岗村卫生室。每到一处,他还坚持对军烈属重点关照,每逢他们有了病痛,都主动上门,送医送药。他说,人都有个病痛,军属家庭孩子不在身边,我做好他们的保健医生是应该的。


“只要真心实意为民着想,再难的工作都能得到理解”


配合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也是乡村医生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有一段时间,由于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预防意识淡薄,计划免疫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赵基贵知难而进,逐门逐户核实做好登记和宣传教育,告诉他们“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对于困难户他还慷慨相助,工作逐渐得到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他还不断开拓创新,率先在村卫生室建立了新生儿预防接种登记、儿童出生登记、流动儿童管理登记本,使计划免疫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如今,该村各种疫苗接种率都达到了100%。


新冠疫情三年,他如终坚守在抗击一线,不知疲倦走村入户,宣传知识,消毒消杀,测量体温,答疑解惑,积极救治。近几年,他每年都能筛查上报疑似结核病人2至3例,并进行全程督导,真正做到了“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他尽自己所能,为公共卫生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自己消瘦了,累病了,人黑了,但他无怨无悔。


“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坚持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赵基贵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参加培训学习达30多次,并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各类医学书籍,记了大量笔记。他坚持向镇卫生院资深医师、大医院专家虚心请教,1986至2008年,赵基贵先后师从名老中医桂德珍,到麻城卫校、黄冈卫校学习,到麻城中医院进修,期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中医结业证书。通过自学和理论联系实践,他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中医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得心应手,他的业务水平和诊疗能力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满意,成为了当地群众信得过的好医生。


图片


德艺双馨是赵基贵的一贯品德。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从医以来,他从不做违规违纪之事,从未因用药而发生医疗事故。他还积极参与献血等公益活动,经常一年就献血2次。


择一事,终一生。32年来,赵基贵不仅为村民分担着病痛,更分享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他用最朴素的方式兜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保障了一方百姓安康。(戴江红、张仁波、林元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