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麻城夫子河鱼面正悄然经历一场别样的焕新之旅,夫子河镇以供应链的思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链的长度与韧劲,让传统产业孵化出新契机,夫子河鱼面老味道开启新局面,书写乡村产业振兴新篇章。
入秋后,夫子河镇鱼面产业园内一片繁忙,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红薯和鲜鱼的清香。在麻城市蔡氏仁膳食品加工厂里,工人们早早地来到生产车间,开始制作鱼面。
付礼怀是厂里的配料工,他告诉记者,鱼面配料采用的鲜鱼、红薯粉等都来自夫子河镇,这些本乡本土出产的食材不仅保证了鱼面的鲜美口感,另一方面也为夫子河鱼面的好口碑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
记者看到,车间里工人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他们熟练地将红薯粉和新鲜鱼肉按标准比例混合后,双手不停地揉捏成面团,这些面团经过反复揉搓、压制,逐渐变得光滑、富有弹性,面团放入一旁的机器,细长的鱼面便如丝般源源不断地吐出。
别看现在夫子河鱼面产销两旺,4年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夫子河鱼面一度因“吃不出原来的老味道”而失去发展后劲。原来,制作1斤鱼面,需要1斤鲜鱼去皮剔骨,捣成4两鱼泥,再掺拌6两红薯粉,但由于当地种植的红薯品种出现退化,产量低,淀粉含量不高,种红薯的人少了,市场上的红薯粉价格卖到了每公斤4元,而外地一种提取核心物质后的红薯粉价钱要便宜一半,不少鱼面作坊为节约成本就选用更为便宜的红薯粉制作鱼面,鱼面质量也就自然差强人意,吃不出老味道。如何让传承千年的鱼面在夫子河镇实现质与量的双重延续呢?夫子河镇镇委、镇政府开始积极寻找答案。
“发展鱼面产业,既有群众基础,也有这个市场的需求,所以我们镇里就决定从原材料开始抓起,自己种红薯,自己养鲜鱼。”夫子河镇镇长刘小峰告诉记者,2020年底,夫子河镇通过广泛走访、调研,发现种植红薯有基础、有条件。经过充分论证,最后镇党委锚定了种植有机红薯的发展战略。当地迅速对接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邀请该所专家、国家甘薯产业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杨新笋研究员把脉开方。根据杨新笋团队筛选比较试验,最终选择西瓜红、“鄂薯”系列新品种在夫子河镇推广种植。
适合做鱼面的红薯品种最好是粉薯品种,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既能提高农户种植收益,也能帮企业降低鱼面加工成本。夫子河镇付兴湾村党总支书记戴怡文说:“以前村民只种一季红薯,在专家指导下,近三年已在周边发展3000多亩双季红薯,每亩两季产量近万斤,经济效益比较高。”
2021年,夫子河镇出台了《关于支持红薯产业发展的奖补办法》,对流转土地种植红薯给予“真金白银”的奖补,以此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农户参与红薯种植,扩大产业规模。在付兴湾村的红薯种植基地,湖北薯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礼怀正指挥工人搭建大棚,为明年红薯种植培育苗种,今年新扩种的50亩红薯苗明年可供5000亩基地种植。
目前,夫子河镇共种植红薯12000亩,年产量4.2万吨,同时,还整合大石板水库、黄麻坳水库以及17个村自然塘堰水域近1万亩,流转给市场主体养殖生态鲜鱼,年产鲜鱼量5000吨,保证了全镇鱼面产业的生产原料来源。全镇18个村(社区)有200多家农户常年制作鱼面,年产鱼面400万公斤,鱼面产值达1.6亿元。
夫子河镇镇长刘小峰介绍说,为了推进鱼面产业升级,争创全国“鱼面之乡”,2022年,夫子河镇创建了夫子河鱼面产业园,戴氏鱼面有限公司、湖北读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麻城市蔡氏仁膳食品有限公司、深圳佳鲜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入住产业园区,在做好传统鱼面的基础上,入园企业还开发生产了3分钟鲜鱼面、鱼面零食等新型产品,进军火锅市场和休闲食品市场。同时,产业园还将红薯茎叶提取开发、鱼骨鱼头等废料加工纳入鱼面全产业链发展规划。
老味道留住了,农户们也增收了。据夫子河镇测算,鱼面全产业链已带动300多户群众增收,流转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利金相叠加,户均可增收1.6万元,同时带动付兴湾村、胡城寨村、陶家寨村等6个村年均集体增收5万余元,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千家致富。
老味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情感,新玩法注入时代的活力与创新。眼下,夫子河鱼面产业园一期正加速推进,按养殖基地+产品加工+生态旅游观光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在千方百计留住老味道的同时,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