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远销海外,带动乡民就业,麻城肖映源的故事很励志!

10-30 14:47  


他是不幸的。幼时摔断脊椎未能及时治疗;后患上小儿麻痹症,瘫痪一年多;成年后内脏被错位的脊椎压迫,身高不足1.5米。

他是坚强的。14岁学习缝纫技术,走南闯北,凭借出色的绗缝手艺和敢想敢干敢担当的精神,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扎下根。

而今,他和妻子回到家乡麻城,经营绗缝家纺加工厂,带着40多名留守姐妹生产枕套、四件套等家纺用品,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他叫肖映源,1978年出生在麻城市乘马岗镇红星村。虽命运多舛,他却从未低头,并拼出一片天。

千余块布拼在一起
绗缝家纺工艺品远销海外

5月18日,肖映源和妻子文道彩的绗缝家纺加工厂总部完成搬迁,新厂区设在红星村新村部1楼,占地500多平方米。

进门左边靠墙处,竖着一捆捆比他们夫妻俩都高的订单布料。右边是工作台,整齐摆放近200层不同的布料,等待着肖映源开料。一旁的推车上放着开过料的小布料,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女工们忙着手里的活计,缝纫机的“嘟嘟嘟”声此起彼伏。

工厂加工的枕套、被罩等床上用品属于绗缝家纺,一般每件由数百块大小、形状不同的布料拼成,最多的由1000多块布料拼成,俗称“百家被”。它们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独具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在浦江县,绗缝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民间工艺。2005年,浦江被命名为“中国绗缝家纺名城”。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绗缝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床上用品等由实用型向装饰型转变,为绗缝家纺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绗缝家纺加工厂订单源源不断。

目前,除红星村的加工厂,邻村也开有1家加工厂,村子里还有3家代加工店,全部员工45人。各工厂和加工店常年在招工。

看着现在拥有的这一切,肖映源很满足。他说,非常感谢上个世纪的浦江之行。

残疾少年走南闯北
在浦江终成打样师傅

儿时的坎坷经历让肖映源比同年孩子成熟得更早。

初中时,肖映源觉得学门手艺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出路。初二下学期,他开始跟着裁缝师傅学手艺,学成后在家乡开裁缝店。

裁缝店生意一般,他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1995年,他和老乡一起到浦江县,在一家眼镜店做点焊,后因工厂缺少订单,老板让他留下电话号码后回家。

肖映源不甘心,辗转北京、广州等地打工,但均无功而返。2001年,回家没两天的肖映源正在发愁,之前的眼镜店老板打来电话,邀他再赴浦江。

于是,他第二次来到浦江县。这一次的浦江之行,成就了他。

工作期间,老板得知他有裁缝手艺,告诉他浦江很多服装厂都缺人,车工的工资更优厚。肖映源动心了。

老板将家里闲置的一台缝纫机给他,让他试试看,他做了一件衣服,结果比厂里做的都好。于是,他转行当车工,又和缝纫机打起了交道。

后来,老板又给他一张绗缝图纸,让他学习研究下,有不懂的再问。

肖映源说:“绗缝很有趣,像解数学题一样,要有全局意识。先把整个产品分成几个单元,再计算出各种图形布料的裁剪,力争布料损耗最小而完成效率最高。”他很快交出了产品,老板很满意。就这样,他成了厂里绗缝产品的打样师傅,每次来一个新品,都由他先来研究打样,然后再加工生产。

浦江初次创业受困
妻子全力支持帮他挺过难关

在浦江发展不错,肖映源不忘带上村里人。那几年,村里的年轻人陆陆续续来到浦江,文道彩也是其中的一个。

1988年出生,也是红星村人的文道彩,2004年初中毕业后跟着同乡来到浦江。打工期间,她勤奋好学,别人出去玩时她跟着师傅学艺,一年多的时间,她学会了绗缝的各个流程。

这期间,肖映源有了自己开厂的想法。

说干就干。2005年,肖映源回家借钱,添置20多台设备,带一些老乡过来。经亲戚介绍,文道彩来到肖映源开的厂里上班。

在文道彩眼中,肖师傅手艺很好,产品非常精良;他有思想,敢做敢当;朋友多订单也不愁,但他缺乏管理经验,不懂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肖映源的资金周转困难,他开始借钱发工资。老乡们一个一个离开,只有文道彩选择留下,帮肖映源做产品售后工作,两人也逐渐产生了感情。

得知女儿和肖映源在一起后,文道彩父母坚决反对。文道彩坚持道:“肖师傅有技术、有担当。只因为发展步子迈得有点快,时机又不好。我相信他早晚会东山再起。”

在肖映源眼中,文道彩聪慧能干,有责任心,做事细心。

创业虽失败,肖映源没有一蹶不振,他卖早餐、踩三轮,只要是能赚钱的活儿,他都干。文道彩则在家里边带娃边接活。

他们相互扶持,在浦江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三访浦江做大做强
把绗缝家纺机会带回家乡

2015年,认为创业时机成熟后,肖映源夫妇在浦江再次开起加工厂。有了上次的经验,他们稳扎稳打,最初只购置了5台设备。

那几年,对肖映源来说,是非常忙碌但开心的几年:每天早上送小孩上学时,带一批货送到厂里,顺便带一批布料回来。下午接小孩前,再送一批货带回一批布料,晚上加班生产,经常要忙到晚上11时许。

欠下的债慢慢都还清了,只是工作常年连轴转,肖映源的身体开始有点吃不消,但为了赶工期,他也顾不上。等到了年底去医院检查时,诊断出肺心病,需要马上住院。

经过反复思量,他们处理掉在浦江打拼的一切,于2018年3月回到家乡。

在家养病一年多,还要养两个孩子,手里的积蓄越来越少,肖映源夫妇非常着急。肖映源在了解到浦江那边的朋友订单忙不过来时,他有了一个新想法:把浦江的绗缝家纺订单带回家乡,在家乡开厂。

2019年国庆节,两人来到浦江,找到以前的老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

知道肖映源和文道彩的为人,老板欣然同意,很快发了一批布料过来。但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当地女性都没有绗缝工作经验,为此两人需要手把手地教。两个月过去了,一批货都没有交过去,两人和浦江那边的老板都非常着急。

为了守信,那段时间,文道彩早上7点便起来赶制,很快就将制作完成的700件枕套发往了浦江。收到货后,老板安心了,因为他们做出来的枕套非常平整,品质极其精良,比其他地方的产品质量都高。

渡过难关,迎来坦途。

订单越来越多,机器不够用,驻红星村的扶贫单位就给他们送来了5台机器,厂家也开始不停地寄设备过来。

龚世美是云南人,后嫁到红星村,如今也是加工厂的一员。在她眼中,肖映源夫妇人很好,工资发放及时,能站在员工的角度为他们考虑,所以大家很团结,上班也很积极,工作起来很开心。

“接下来,我计划再带一个徒弟,把绗缝中的开料等技术传授出去,争取带动更多的人走上绗缝家纺这条致富路。”肖映源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