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王叔和】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晚年在麻城

10-24 15:01  

图片

图片

开栏语:

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曾担任魏国太医令。在汉末战乱中,他不遗余力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仲景学说得以传承。王叔和晚年寓居麻城,除传承仲景学说外,还著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被誉为“中华脉祖”。


为传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王叔和研究会和王叔和学术传承基地,开展王叔和医药文化和《脉经》研究,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


为让更多人认识王叔和、学习王叔和、研究王叔和,即日起开设【走近王叔和】专栏,继续刊发各界研究传承王叔和中医药文化相关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魏晋太医令王叔和晚年在麻城


周子娄


上网浏览各种信息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从事文史和医药研究的人知道,只要你输入“魏晋名医王叔和”的字样,网上就会显示出多条王叔和的相关信息,而且专门研究王叔和的专家学者也不少。今天笔者在这里主要是谈谈王叔和这位魏晋时期的太医令晚年隐居麻城的一些情况。


药王墓与药王庙


麻城市白果镇西南五六里有一四面环山的地方叫药王冲,冲的西北方向有一庙宇叫药王庙,村外西南有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有一面向东北方向的古冢,这就是“药王坟”,或叫“药王墓”,它是魏晋时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的墓地。药王冲是王叔和晚年的隐居地,其医学著作《脉经》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今天生活在这里的王姓村民大多是他的后裔。


虽然经过1700多年的岁月沧桑,今天药王坟仍保存基本完好,只是原来的墓碑和药王庙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庙宇是当地民众自发重新建造的。这里四时八节都有络绎不绝前来朝拜的人流,除了来自麻城本地的群众外,其他大部分人来自新洲、武汉、罗田、黄州、红安、浠水、团风等地,这体现了信仰的力量。


药王墓正后方土丘中,不断地生长出金黄色光亮如萝卜子大小的珍珠样颗粒,当地老百姓经常挖出此物,以水煎服,据说可治伤风感冒、头痛、身体不适,能增强体质,并认为此物为药王墓所独有,究竟是什么药物,没有人知道。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未能找到答案。麻城市人民医院有关科研人员掘采了少量此物的样本进行研究,至今仍未得出结果。不管怎样,笔者认为,此物有三种可能,一是对人体无害;二是对人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三是对人可能有一定的治病保健作用。


王叔和,名熙,晋朝山阳郡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人,生于公元201年,卒于公元280年。汉末之时,王叔和家人携王叔和归顺曹操,曹操后悔诛杀华佗,此后曹魏政权比较重视医术高超的医生。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当政,王叔和因高超的医术与较高的声望,当上了魏国的“太医令”,后又被敕赐“药王”称号。古时医术高超的医生必是深明药理的药师,人们把具有高超医术、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为“药王”。如隋末唐初的孙思邈被称为“药王”也是如此。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主即帝位,建立晋朝,在此期间战乱不断,王叔和为避难而南至麻城隐居,殁于麻城,葬现在的药王冲。


时势出奇才


东汉末年至两晋约200年间,战争连年不绝,瘟疫流行猖獗,导致全国人口剧减,死亡甚多,有的地方甚至死亡人数达90%以上,曹操有诗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余家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三分有二 , 伤寒十居其七”,可见当时死亡人数之多,死亡比例之大,令人震惊。


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末年,公元156年全国人口为5007万,公元265年全国人口总计为767万,在近100年间人口不但没有增长,相反减少了80%。大哲学家培根曾说:“人类最大的两块裹尸布是洪水与地震。”这话其实并不完整,另外两块更大的裹尸布是战争与瘟疫。


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如曹操、周瑜、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等,同时,因为战争与瘟疫也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如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等。中医学的完整体系正是在东汉末年至晋朝这段时间形成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医学两大基本思想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华佗开创了中医外科治病的体系与方法,并对治疗其它杂病及导引养生方法进行了实践与总结。皇甫谧总结了晋以前经络穴位针灸的成就,奠定了中医经络针灸学的基本体系。王叔和除了传承整理《伤寒杂病论》外,写出了《脉经》,创立了完整的诊脉学体系。葛洪除对医学的巨大贡献外,还集医学家、炼丹家、道家于一身,在养生、炼制药物等多方面有杰出的贡献。这都是当时医学成就突出的例证。


传承发扬《伤寒杂病论》


祖国医学有两大基本观点作为支架,一是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秦汉时的《黄帝内经》是整体观形成的标志,其主要表现为脏腑经络学说。张仲景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一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不计其数,官至长沙太守,他不单履行太守职责,还在公堂经常给人们诊治疾病,这就是今天“坐堂医生”名称的由来。他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


在战乱频发、瘟疫流行的年代,《伤寒杂病论》的保存、推广、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汉代虽然发明了造纸术,但在三国两晋年代,纸的使用还没有普及,当时主要还是使用简牍作为文字的载体。这样就更增加了这部书的保存与推广的难度。当时还存在张仲景所说“各承家技, 秘而不传”之风 ,这也影响《伤寒杂病论》的保存与推广。


首先是保存,接着就是推广至社会,这是相当困难的工作,王叔和作为太医令,利用了在国家机关中任职这一政治资源,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王叔和与张仲景弟子卫汛是朋友,有机会得到《伤寒杂病论》,他作为一位大医学家清楚认识到此书的巨大价值,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整理推广比起民间推广会产生更快更好的效果。他将《伤寒杂病论》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这样既便于保存,又便于学习。并在《脉经》中转载了《伤寒杂病论》的大部分内容,这如同将《伤寒杂病论》的传承与保存又加了一道保险锁。整理传承推广《伤寒杂病论》是王叔和最杰出最伟大的历史贡献,保存传承了这部书就等于传承了中医学的基本体系。与王叔和几乎同时代的医学家皇甫谧在其著作《针灸甲乙经》中说:“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金、元时医学家成无已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 迄今千余年,不堕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可见,王叔和对中医学贡献巨大,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脉经》 的伟大贡献


王叔和所写的《脉经》的问世,在中医诊脉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笔者认为《脉经》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


①推广普及寸口诊脉。《内经》记载,秦汉时期诊脉主要使用遍诊法,头部诊三个部位,即太阳穴、耳门穴、巨穴;手部诊三个部位,即寸口、神门、合谷;足部三个部位,即五里穴、箕门穴、太溪穴。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三部诊法:头部诊人迎、手部诊寸口、足部诊跌阳。诊脉独取寸口出于《难经》,三国时此法仍未普及与推广。推广普及寸口诊脉,进而把寸口诊脉系统化、标准化、形成系统的诊脉体系,这项伟大的工作则是王叔和所做,这种诊脉法就是现在仍沿用的医生三指手部寸口诊脉。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叔和就是中医诊脉的鼻祖。


②确定了诊脉时的手指下标准《脉经》。实际是具体诊脉的感受与方法,王叔和将脉归纳为浮、洪、就、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脉象,准确地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受。这项标准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中医教科书就是在此24种脉象的基础上加了长、短、牢、疾四种脉象。


③《脉经》首先提出了各种脉象之间鉴别的方法。


④确定了寸口脉的三部诊法和脏腑分候定位,《脉经》将左右手寸口脉处各分为三部,正好适宜医生三指诊脉,左右三部各自候诊所对应的脏腑经脉生理病理情况。左手寸脉诊心、小肠疾病,关脉诊肝脏疾病,尺脉诊肾脏、膀胱疾病;右手寸脉诊肺、大肠疾病、关脉诊脾、肾疾病、尺脉诊肾、膀胱疾病。今天临床医生仍然使用这种对应法诊脉看病。如右手寸脉弦或滑,则多为咳喘病,肾结石出现的腰痛多数为尺脉弦。


《脉经》还指出了脉象的意义,如“迟则寒” “弦主气血不畅”,腰扭伤多表现为弦脉。现在诊断为癌症的病人早期多为涩脉,晚期多为散脉。


王叔和隐居麻城始末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并没有立即伐吴,长江南岸是东吴辖地,东吴皇帝孙皓是个昏君,政治昏暗,民不聊生,麻城相对于晋辖地而是边远地带,处于长江之北,“山高皇帝远”,加之麻城山区地理环境及气候宜于避难与居住,这是王叔和选择麻城隐居的重要原因,如果过江则到了东吴的辖地,那样就无从谈起避难。


古代许多为官者在仕途险恶、或自己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时想到避难,进而常常选择隐居。晋代陶渊明经过十三年仕途坎坷,其济世为民的理想破灭,最后选择了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着世外桃源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有些为官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晋朝有清谈之风,一些隐士们寄情山水,清谈老庄、易学。这些清谈是比较消极的。王叔和与其他官者一样亦存在归隐情结,因为战乱及晋朝政治的昏暗腐败,王叔和没有留恋权贵,而是带着家人毅然离开当时的首都洛阳远道南迁至麻城。与其他隐士不同的是,王叔和虽然隐居麻城,并非无所事事,仍不忘济世救人,经他之手诊治了大量的病人。并且在隐居麻城期间写出了伟大著作《脉经》。所以就人生观而言, 这比其他归隐者更有积极意义。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 王叔和故乡有以叔和命名的叔和中医院,北京南药王庙供奉有王叔和的塑像,而麻城药王庙也是后人怀念纪念王叔和的见证。济世救民是王叔和精神的核心,这是他坚守的信念。因此,他无论在出仕为官还是隐居为民,始终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今天,我们不但要学习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传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还要学习王叔和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济世救民的坚定信念,学习他虚怀若谷、博采众方的大家情怀,学习他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士人气节,学习他潜心医学、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目前,据笔者了解,麻城市政府部门正在筹资修建药王陵园,一是准备对药王坟进行修缮,复原过去的碑牌;二是重建药王庙,虽然现在的药王庙已非原样,好在王氏家谱中有原来药王庙的详细建筑图;三是准备对药王坟后土丘中所独有的金黄色珍珠样物体进行研究,分析证实其药用保健效果;四是改善药王坟周围交通径路;五是整理改善药王坟、药王庙的周围环境,以便于人们的参观和朝拜。与此同时,麻城市卫生健康局还准备将药王陵园建设成医德医风教育基地,药王陵园将会成为人们祈求健康、祛病消灾的一块圣地,也会逐渐开发成为麻城市又一个有意义的重要的旅游景点。


图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