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 | 感受“三条半枪”起家的革命力量

09-29 08:32  

巍巍大别山,英雄乘马岗。在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一片宽阔的广场上,四支铜塑的老式步枪以“红丝带”环绕、互相倚靠,直冲云霄,在初秋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为何其中一支步枪缺了半截枪管?9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2024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采访团来到湖北省第一个红色精神主题展馆“三条半枪纪念馆”,深入了解“三条半枪”的革命故事。

图片

三条半枪打响黄麻起义第一枪

“97年前,就是大家面前的这‘三条半枪’打出了大别山的一声‘惊雷’。”三条半枪纪念馆讲解员、革命歌谣非遗传承人梅仙桃向采访团成员介绍,1927年,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一支大别山间的农民自卫军在这里诞生了。当时,这支队伍只有4条步枪,其中1条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打断一截。然而,正是他们首举义旗,成千上万的群众手持鸟铳、鱼叉等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进而吹响黄麻起义的号角。

沿着雕塑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别致的“三条半枪”纪念馆,“我们纪念馆屋面的设计理念是一面迎风而立的红旗,门是五角星造型环绕,也是寓意我们麻城人民是心中有党、同心向党。”梅仙桃告诉记者,整个五角星最高的部分是19.27米,两边最低的部分是11.13米,刚好就是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的纪念日。

图片

在纪念馆前厅是印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字样的大型雕塑,“它主要集中展示了我们麻城革命斗争历程,从第一个农民协会成立到黄麻起义,再到中国革命胜利。”梅仙桃称。22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麻城人民团结一心,紧跟党走,百折不挠,以敢斗争敢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我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歌谣讲述革命时期红色故事

在讲解过程中,梅仙桃多次用响亮的声音唱过了革命歌谣,而这些革命歌谣的背后也有一段段红色故事。


图片

“革命战争时间,农民没有文化不识字,早期的共产党员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发现通过发文件、发传单这些形式宣讲,老百姓不识字看不懂。”梅仙桃告诉记者,为了把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民当中宣传开来,早期的共产党员进行了探索,最后发现黄麻地区有很多群众喜欢唱歌谣,“高兴的时候唱,悲的时候也唱,有的时候做事也唱,所以他们就把党的思想政策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革命歌谣就这样诞生了。”

图片

作为一名讲解员、革命歌谣传承人,梅仙桃经常用唱响歌谣的形式向大家宣讲革命故事,“我觉得有时候单纯用语言讲述革命故事没有办法完全展示革命先辈们为革命牺牲的视死如归的意志,我就想通过歌谣让听的人,能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历史。”梅仙桃介绍,各个时期歌谣的曲调都不一样。早期的革命歌谣多是悲苦曲调,号召劳苦大众团结一致参加斗争,改变生活困境;土地革命时期的歌谣多是激情澎湃的曲调,展现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后发自内心的幸福声音。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每一位走进场馆的人去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作为现代人应该把这种红色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这种精神力量,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梅仙桃说道。

图片

一库清水长流

一方百姓长乐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可以说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但在流域治理之前并不是这样的。”湖北省麻城市黄土岗镇工作人员何乐说道。9月26日下午,“千里跃进大别山”2024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来到湖北省麻城市,深入黄土岗镇闵家畈村芭茅河垸、刘家岩村军师岭垸,沿着芭茅河小流域看治理后的变化。

芭茅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麻城市黄土岗镇大屋垸,全长20.9公里,流经黄土岗、阎家河两个乡镇、共12个村,最终汇入长江一级支流举水河,芭茅河水库就位于芭茅河上游闵家畈村。

图片

站在水库大坝向远处眺望,闵家畈村芭茅河垸道路干净笔直、房屋整齐排列,不时有村民在广场上休闲、锻炼,干净、整洁、宜居的乡村环境引来参观者阵阵感叹。

近年来,麻城市整体推进芭茅河上下游、左右岸、陆上和水面综合治理。黄土岗镇闵家畈村以芭茅河小河域综合治理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庄系统治理,在芭茅河垸周边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图片

经过治理,芭茅河垸建成文化广场、休闲长廊、沿河游步道、生态荷花池、库区旅游路、环卫设施等,乡村环境得到提升,百姓生活环境更加舒适,成了远近闻名的摄影写生打卡基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极大转变。

离开闵家畈村芭茅河垸,采访团成员们来到刘家岩村军师岭垸。这里位于黄土岗镇的东南方向,自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刘家岩村以军师岭垸作为试点村民小组,通过村“两委”主导、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探索积分制管理,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在刘家岩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采访团成员们看到,中心内配备了共享厨房,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只要当地群众家中有红白喜事,都可以使用。不仅如此,平日里群众的休闲娱乐也有了好去处。

如今,刘家岩村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已经成了当地村民家门口的精神共富家园,刘家岩村实现环境变美好、村民变主动、乡风变文明,激活乡村治理的“大能量”。

图片

菊花成为百姓致富之花

初秋时节,走进大别山南麓的麻城菊花高科技产业园,形态各异的菊花正等待一场秋雨的洗礼后盛大开放,花农们正忙着移栽、补种。这里培育展示的菊花品种达2399种,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菊花种质基因库。

图片

9月26日,“千里跃进大别山”2024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采访团来到有“中国菊花之乡”之称的湖北省麻城市。近年来,依托菊花等特色花卉,麻城市“美丽经济”效益日渐扩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不断见实效。

位于黄土岗镇的中国(麻城)菊花高科技产业园,是麻城市重点招商项目,也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代表性项目。“菊花高科技产业园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能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经麻城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开封洽谈,终于成功招引了中国菊花研究会理事、开封市菊花协会会长、开封市园林菊花研究所所长、开封市首届青年领军人才徐颂文回麻城投资建设菊花高科技产业园。“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投入和建设,将过去用途仅为茶用药用的福白菊拓展为具有茶、药、食、观赏、文创、旅游等多种用途长链条的菊花产业,开辟了黄土岗镇菊花产业新天地。”该负责人说。

图片

走进总占地面积1300亩的园区,满目尽是争奇斗艳的各类菊花。“我们按照三产融合的思路推进菊花产业转型升级,使黄土岗的菊花更好看、更好喝、更好吃、更好卖。”黄土岗镇镇长岳春阳告诉记者,这里每年成功举办花朝节、菊花文化旅游节等四季节会,菊园景区年接待游客达60万余人次。

图片

“这几年通过供应链建设延长产业链,从原有的单一种植到现在的种苗繁育、深加工提取、文旅观光、大健康等方面不断深化,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每年用工超过5万人次,35家专业合作社,为5000多家农户,户均增收3000多元。”岳春阳坦言,如今,菊花已经真正成为黄土岗镇的致富之花、小康之花、幸福之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