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是落实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在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的要求,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围绕“人”这个中心和“水”这个核心,以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为重点,“以点带面、全域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广泛宣传芭茅河小流域治理成果,芭茅河小流域治理建设指挥部与市融媒体中心合作,共同推出【治理小流域 绘就新画卷】小流域治理专栏。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展示芭茅河小流域治理建设亮点特色工作,为群众提供芭茅河小流域治理建设进展、工作亮点的窗口。
自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启动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立足职能职责,以流域综合治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摸清底数不含糊。芭茅河小流域全长约20.9公里,流域总面积107.65平方公里,涉及2个乡镇12个村,流域内耕地面积33005.29亩,水产养殖面积2420亩,畜禽养殖20户。流域内以种植菊花、油茶、中药材、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为主,菊花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有7处现代特色农业种植基地。
工作开展不折扣。市农业农村局承担着流域内产业发展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厕所革命,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粮食、菊花特色产业基地、刘家岩产业服务中心等任务,现已全面完工。
坚持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与高效农业模式相结合;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等“四个结合”,修复和整治塘堰、河堰、农渠51座,修复和新建生产路、水泥路共计1667.48米,新建岸坡防护挡土墙1339.57米,高底干砌石斗沟310米,晒场800平米。
坚持“应改尽改,愿改尽改”,推进厕所革命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和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改厕。推广单户建小三格,联户建大三格化粪池的模式,全力推进芭茅河小流域内的厕所革命,做到“应改尽改,愿改尽改”。在已完成户厕2730户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户厕561户,修建公厕15座。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流域内采集土壤15个,开展田间试验3个、示范区2个、农户施肥、调查20户,发布肥料配方14个,投入有机肥1157吨,发放可回收地膜20余吨,生物降解地膜4.5吨;发放防虫黄板5万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60台。引导20家畜禽养殖场开展粪污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养殖备案和台账管理责任;引导水产养殖户实行健康养殖。
坚持特中选优,推进粮食、菊花等特色产业发展。在流域内开展各类实用农业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种植户500余人次,发放技术宣传资料2000余份,培育脱毒菊花苗1200万余株,野菊花育苗200万株;水稻种子8600斤。
工作成效不拔高。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在流域范围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解除了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耕地地力等级,保障国家和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流域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绿色防控及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农药,生物农药,实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精准施药等15项技术,农户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逐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现阶段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种植区域占比92.2%。农药减量化农业种植区域占比95%以上,流域内各村化肥、农药施用量同比减少5%以上。
经济效益得到增加。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每亩提高100公斤左右。按现行市场粮食平均收购价格计算,亩均增加产值约200元,可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提高约10%以上,据此测算,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400万立方米以上。
通过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节省了人工,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提高,种植户实现了节本增收,亩平节本增收200元左右。流域范围内农作物亩施肥纯量由去年同期的25.7kg下降到25.0kg,施肥成本降低了5元左右。
与此同时,生态效益更加显著。通过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形成“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景观,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改善农田小气候,从而一定程度上遏制水土流失。在流域范围内开展土壤改良和测土配方施肥措施,减少肥料流失和浪费,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通过有机质提升工程,减少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减轻畜禽粪便和废弃物对河流、水库的污染,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降低重金属污染。(吴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