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架起城乡优质教育“立交桥”
——41个教联体覆盖全域全学段,更多优质校“花开”家门口
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是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更好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2023年,麻城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按下教联体改革“启动键”,运用“共同缔造”理念,通过“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等方式,分学段将优质核心校与乡镇学校、薄弱学校重新组合,带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麻城市已组建41个教联体,覆盖所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形成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携手成长的新格局。随着城乡、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老百姓的获得感、满意度日益增长,麻城教育生态开启美丽“蝶变”。“实验二小是公认的好学校,看到孩子班级门口挂上了第二实验小学一(21)班的班牌,我真实地感受到,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不是一句空话。”2023年秋季开学,麻城市实验二小张家畈校区学生家长张爱霞兴奋地说。张家畈校区距离城区65公里,此前该校的生源数量每年都在下降,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联体改革让这所“空心校”焕发生机。2023年4月,黄冈市决定全域整县推进融合型教联体建设,覆盖所有公办初中、小学和幼儿园。随即,作为黄冈市唯一一个省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麻城吹响了教联体建设“冲锋号”。抢在当年9月开学前,麻城市通过“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等方式,将全市213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组建成27个融合型教联体。麻城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欢介绍,教联体实行两级扁平化管理,打破校区壁垒,实行“7个一体化”管理、“17个统一”质量标准输出,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运行以来,各教联体核心校、成员校的融合度和均衡度明显提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4年年初,围绕打造省级“教联体建设县域一体化推进示范县市”的目标要求,麻城市持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将教联体改革延伸到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2月28日,该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范成华为新成立的第八幼儿园、第一民办学校博达校区揭牌。当天共成立8个幼儿园教联体、3个民办学校教联体和2个高中教联体。此外,麻城职教集团与特殊教育学校组成一个共建型教联体,实现双翼齐飞,为麻城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至此,麻城市累计组建41个教联体,覆盖所有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激活了区域教育的勃勃生机,促进了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跃升。从“好上学”到“上好学”,麻城市教育局用“名校+”为优质均衡教育探新路。“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小课堂,不仅感觉距离更近,更多的是感到学习上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上完书法课后,麻城市第三小学大田铺校区学生周紫婷说。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不久,该市第三小学的四个校区同步举行“坚持立德树人 争做明雅好少年”教育活动,顺河校区100名学生和教师代表走进市第三小学教联体核心校参加活动,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据介绍,该教联体坚持一体化办学,以名校为引领,打破校区壁垒,促进校区合作,在编班、课程设置、作息时间、教学活动、教学进度、资料使用、教学资源、教学检查、教研时间、集体备课、德育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实现了基本统一。麻城市第七小学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各大校区进行统一管理,创新实施“名校+教联体”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动三个校区一步步走向“强校”。通过实施“教联体+”工程,找准城乡教育优势互补的支点。在麻城市教育局大力推动下,“教联体+后勤”“教联体+大思政”“教联体+教研”“教联体+校园文化”“教联体+主题德育”等专题活动轮番登场,激发了教联体活力。“教联体成立后,我们融合福田河园区‘菊文化’,打造‘花文化’,既丰富了内涵,又形成了特色。”麻城市幼儿园教联体负责人说。3月22日,麻城市举办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全面分析教联体改革后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监测统计数据,农村校区进步比较突出。”麻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斌介绍,自教联体改革后,各教联体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课堂要求、统一教学活动、统一作业设置等,充分发挥核心学校引领作用,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整体提升。教师是关键的教育资源。择校热的背后,其实就是择师热。在教联体办学过程中,麻城市第七小学作为核心校,凸显名校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进城跟岗锻炼,下乡支教走教”的教师交流机制,盘活师资力量,以此来提高教联体各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从该市第八小学龟山矮桥校区的一栋教学楼里,传来了孩子们嘹亮而快乐的歌声,董红梅老师正在上音乐课。矮桥校区多年来没有专职的体、音、美教师,经常是语数老师兼职代课,这让校长刘速利感到十分苦恼。去年秋季学期,第八小学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各校区实行教师“走教”“交流”模式,改善了小学科教师紧缺现状。矮桥校区也由此迎来了首位专职音乐教师董红梅,为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如今,音乐课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不到1年时间,从不足300人的村小发展到如今800余人的规模,市第十一小学教联体党总支书记江帆亲历了学校的蝶变。她介绍,去年暑期,市政府投入2000万元对学校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市教育局从市实验一小、实验二小及其他城区小学抽调30余名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来校任教。得益于此,学校从一所城郊学校变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近3年,麻城市累计投入资金14.78亿元,不仅对城区学校实行提档升级,还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造,扩充城乡学位1.3万个;同时,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计划,交流人数近1600人,骨干教师占交流人数的31.6%,一批优秀校长教师向薄弱学校、改扩建和新建学校流动。2023年秋季学期,694名教师主动参与城乡交流,“送教”“走教”如火如荼。范成华表示,教联体改革以来,核心校更优、成员校更强,形成了“一校好”到“校校好”的良好局面。“今天,我们和木子店校区的小朋友们隔空同上一节绘本课,还和他们一起互动做游戏,这样的课堂真有趣。”麻城市第七小学二(7)班李泽铭同学高兴地说。这是麻城市教联体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系统日常教学、教研、管理等诸多方面。教联体改革后,同一教联体不同校区之间有的相距几十公里,如何实现集体教学教研活动?麻城市教育局通过信息化破题。该局制定了《麻城市教联体信息化建设方案》,将市第七小学作为试点,搭建了教联体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网上巡课、网络教研、同步课堂、网上阅卷、视频会议、校园巡查等系统,实现各校区之间跨地域、跨空间同步互通,资源共享。“网络教研搭建了学习平台,让新入职教师在聆听、分享、交流中解决了很多教学困惑,提升了教学能力,对自己的教育生涯充满信心。”市第七小学的网络教研室内,各校区一年级数学老师相聚线上举行集体教研活动,木子店校区的新进教师陶西子信心满满。如今,该教联体5个校区5000余名学生同上一堂课互动自如、各学科教师网络集中教研已成常态。截至2023年年底,麻城市已投入资金2396万元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联体所有校区全覆盖,师生同上一堂课常态化,市校巡课高效化,农村学校学生同样享受教育红利,社会满意度持续提升,教联体改革实践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以教联体为抓手,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好上学”“上好学”,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切入点,也是落脚点。“今年看到家门口焕然一新的学校,我立即把孙女转回来就读,更方便照顾家里农活,孩子也变得更开朗了。”市第十一小学迎集校区学生吴奇梅的爷爷开心不已。中馆驿镇迎集校区,距离吴奇梅家仅500米。此前因生源流失,规模不断缩小。为了孩子的教育,吴奇梅的爷爷将孙女送到城区读书,他租房陪读。教联体改革后,迎集小学成为麻城市第十一小学的校区,师资力量增强,校园环境升级,新增多条校车路线,一度沉寂的村小又焕发生机,包括老吴在内的多名家长选择从市域外、市区“回流”,免费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2023年秋季学期,麻城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大保障共促共进力度,新增校车线路21条,对268名撤并教学点需要乘坐校车的学生,优先安排校车接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方便上下学。同时,大力实施补短板工程,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09亿元,安排城乡基本建设项目35个,建好建强教联体本校区,改善农村校区办学条件,推动各校区办学条件整体提升。新校车路线的开通、校园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和城区龙头学校的加持,麻城多所乡镇学校出现城区转入就读的回流现象,“择校热”得到进一步缓解,数据显示,目前,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等类型学生纷纷回流,如二小张家畈校区、五小闵集校区、八小龟山校区等10所农村学校回流学生168人,其他农村学校也保持了稳定。舟到中流催帆竞,击楫勇进破浪行。范成华表示,麻城教育系统将锚定“争当黄冈教育排头兵、打造荆楚教育新标杆”目标,以强县工程和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巩固融合型教联体建设实践成果,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心全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