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振兴 砥砺奋进谱新篇——强县富民的“麻城答卷”

01-11 11:15  

图片

红军摇篮、千年古县、进士之乡、杜鹃花城、特产名城、移民故里、交通新城,这7张熠熠生辉的金名片,皆出自麻城市。


图片


县域强,则全域强。县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


2023年,麻城市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黄冈市委工作要求,围绕“建成中心、挺进百强、谱写新篇”战略目标,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扎实做好强信心、稳增长、防风险、推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化共同缔造、做实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6次在全省作交流,多次在黄冈市作交流。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395.98亿元,其中汽配冶金产业同比增长39.1%,农产品加工产业同比增长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46亿元,同比增长8.4%,总量居黄冈第一位。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随着一个又一个重点产业项目由“蓝图”化为“施工图”“实景图”,麻城市正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果敢担当,凝心聚力抓项目、用心用情优服务、全力以赴促发展,上交了一份出色的强县富民的“麻城答卷”。


以项目为引擎,擘画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一个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重大产业项目,为麻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增能。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开展项目大会战,助推麻城高质量发展。


以项目振兴产业。结合麻城实际,组建强县工程领导小组和30个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开展项目大比拼,成功举办“开门红”“冠世杜鹃红、投资麻城行”“麻城花岗石、石界新标杆”“大上海赋能新麻城”等系列招商活动。1-12月,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0个,协议投资额380.68亿元,完成黄冈全年目标任务的106.7%。


总投资71.6亿元的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一期、二期成功并网,三期正在申报。总投资80亿元的大别山电厂三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工。300兆瓦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入选省级示范名单。


以项目夯实基础。高标准编制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谋划总投资2934.87亿元的重点项目3大类、12小类、184个。石材铁路专线建设加快推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麻城校区筹建项目正式开工,沿江高铁合武段即将开工。争取中央及省预算内投资项目16个,总投资8.2亿元,已下达2.55亿元。申报地方专项债项目66个,总投资178.61亿元。已发行地方专项债券项目13个,总投资49.84亿元,发行金额7.08亿元。


以项目倒逼改革。谋划实施“十改十创十争”改革项目,推进“10+3”重点改革任务。“七证同发”顺利破题,涉企服务实现水电气网联合报装、联合图审,36种高频电子证明和52个事项实现“免证明”告知承诺,项目审批平均用时压缩61%。建立“一事联办”事项清单26个,“一业一证”延伸拓展至27个行业,网上中介超市入驻机构340家,业主好评率100%。选聘营商环境“观察员”50名,及时回应企业诉求,落实企业奖补资金超8000万元。


以人为中心,描绘县城建设新蓝图


休闲小广场、沿湖步道、水面景观亭、亮化的曲拱桥、五彩的花卉植物……沿着步道一路向前,丰富的景观节点将青山公园连成一片,一步一景,景景动人。


图片


青山公园的成功改造,只是麻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麻城按照“把县城建设得更像县城”的要求,建设有活力的城,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把城市融入自然、把自然引入城市。坚持“四区联动”。实施片区、街区、社区、小区“四区联动”城市更新行动。投资1.7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39个,投资12亿元开展城市片区更新改造。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完善城区路网系统,在建和计划建设的城市路网共19项22条道路,总长41.8公里。建设完整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创建行动,选取4个社区先行试点,鼓楼街道杨基塘社区入选全国试点。发挥国有平台示范作用,完善“物业服务、便民服务、线上服务”三项服务,3年内逐步消除“三无”小区。


彰显历史文化风貌,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挖掘千年古县、红军摇篮、移民故里、进士之乡等历史文脉,进一步擦亮“肉糕巷”“孝感乡”等特色街区,打造具有文艺范、时尚感的网红打卡地。提升聚集能力。高标准推进“五个一”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服务功能。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精准打造就业小区、康养小区、教育小区,吸纳农村进城和外来人口。


以供应链为抓手,吹响工业强市新号角


先进制造业,是麻城锚定的未来引擎,是麻城谋求“工业强市”的未来所在。


麻城市坚持以创新为灵魂,落实供应链思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吹响了工业强市新号角。


坚持“三专”路径,落实“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专业化方式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专业园区,推进“一区三园”整体争创国家级经开区,谋划推进再生资源循环经济、金属表面处理、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功能园区建设。“一业一策”出台石材、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等产业专项支持政策。


以供应链思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供应链思维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建设麻城石材“金石链”,打造“贸易撮合、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四大平台,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麻城国际石材博览会,创建为全国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石材行业绿色发展示范城市。2023年1—11月,规上石材企业实现产值181.5亿元。推进装备制造补链拓展,1—11月,汽配冶金完成产值77.9亿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2023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9.48亿元,增长6.9%,新入库规上企业5家,率先实现黄冈市14个服务业门类全覆盖。


以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省级科创新物种“瞪羚”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9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73家,同比增长39.52%,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44家,同比增长49.57%,获得省政府科技创新工作进位奖和督查激励奖励。


以增收为核心,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初冬时节的麻城市,漫山遍野的菊花正竞相绽放。


“上海厂家又下单了‘菊艾’小悬灸,我们要抓紧了……”1月2日,在麻城市三河口镇生态林特产业示范园,菊花产业加工厂房内的工人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图片


素有“中国菊花之乡”之称的麻城市,聚焦“花经济”,做足“花文章”,近年来依托菊花、杜鹃花等特色花卉,培育优势产业,“美丽经济”效益日渐扩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光伏发电、乡村旅游、非遗工坊……近年来,特色产业的挖掘让麻城乡村振兴焕发出新生机,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方式。麻城市坚持以增收为核心,落实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守底线促增收。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完成耕地“非粮化”问题专项清理整改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组建农村资产经营管理、特色农业投资开发、农文旅投资开发、城乡供应链四大平台公司,因村制宜组建乡村合作公司。麻城连续7年在省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中获“好”等次。


延链条促融合。建成108.69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总耕地面积69.5%),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累计土地流转面积达65.76万亩,流转率达55.2%。聚焦补齐农产品加工突出短板,按照“1+N”模式推进大别山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引进中央厨房、净菜加工及预制菜加工厂等重点项目。积极培育农业特色品牌,“两品一标”43个,麻城福白菊入选“十大楚药”,品牌价值达48.86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55亿元以上。


抓整合兴业态。坚持全地域、全业态、全产业链整合文旅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成功举办首届王叔和中医药文化节暨第十一届麻城菊花文化旅游节,加快推进菊花、蔬菜、油茶、老米酒、茶叶、板栗等“农业主题公园(博物馆)”建设,建成10个农文旅融合的3A级以上景区、5个省级休闲农业园区,奋力创建龟峰山5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亿元。


建乡村促和美。依托流域综合治理,编制实施“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和村庄规划“三张图”,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有序推进以山水湾、浮桥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为基础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省级美丽城镇示范乡镇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5个、省级以上“森林乡村”143个。


以群众为主体,拓宽强县富民新路子


春华秋实又一载,叠翠流金果飘香。金秋时节,麻城市盐田河镇雨头山村板栗基地喜迎丰收,田间地头采摘热闹不已,晾晒着“满地金黄”。如今,板栗已成为盐田河镇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


去年以来,麻城市按照“强村富民”计划三年行动的目标要求,全力强组织、兴产业、富群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村民收入得到大提升,丰收更有成色、群众更有底气。


坚持以群众为主体,落实共同缔造理念,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抢抓全省深化共同缔造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机遇,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完善治理体系。结合麻城实际,把农村村民小组和城市居民小区作为基层治理基本单元,选优配强5274名村民小组长、210名小区网格员和1.35万名中心户。


优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和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推动县乡两级领导干部领衔“小切口”服务创新课题,群团组织向下覆盖、建设幸福食堂和暖心驿站等一大批服务创新项目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公交一体化、融合型教联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开通城乡公交线路67条,群众出行费用降低约50%;建成融合型教联体27个,覆盖所有义教阶段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建成“1+2+5+N”的县域养老服务体系。投资6.6亿元的文体中心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19个乡镇、452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村寄递物流“一村一站”全覆盖,获评全省农村寄递物流示范县。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实施“百村千社惠万民”工程,打造“便民的供销社、服务的新超市、治理的微平台”。


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边创新实践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推行典型引路、现场体验等“发动群众六法”,探索积分制、联系(互助)制、评议制、代办制、奖补制“五大机制”,形成33项制度性成果,引导群众参与共同缔造。


守护安全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统筹做好防汛抗旱、社会稳定、民生保障等工作,牢牢守住稳定底线。深入推进综治中心实战化、做实“情指行”一体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全面提升群众安全感。全面、系统提高“未保”工作水平,开启了“未保”工作新局面。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清零。


新希望播种在沃野田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乡村。今日麻城,诗意田园,乡村如画,已成为人们心之向往的绿色生态公园、宜居宜业家园、追忆乡愁故园、创业兴业乐园。麻城的山乡大地上,处处呈现着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一幅幅向美而行的幸福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图片



【亮 点 工 作】


麻城多彩旅游路助推全域大文旅发展


麻城市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突破性发展强县富民产业,坚持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农文旅多种业态,用供应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以全域思维,打造多彩旅游路品牌。


图片


以融合理念,构建互联互通旅游交通体系。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通道,畅通循环路,统筹规划多彩旅游公路建设布局,提升通景道路质量。将核心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名村、美丽乡村、特色民宿等一二三级旅游功能节点通过多彩旅游路串联起来,加强多彩旅游路沿线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打造精品环线路,让更多游客慢下来、留下来。


以特色为支撑,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文旅配套功能。开通串联麻城北站、客运汽车站、游客集散中心、主要景区等点位的旅游公交。因地制宜在沿线规划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打造中馆驿服务区、桃林河交通驿站露营基地。打造特色旅游民宿。打造乡村文化剧场。挖掘麻城特色文化,打造一批感染力强的文化小剧。


以数据为抓手,加强旅游路智慧化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麻城”,绘制麻城旅游“一张图”。汇聚全市多彩旅游路沿线重点景区、特色民宿、餐饮、购物、演艺等要素,形成麻城旅游电子导览图。发挥手机移动终端的宣传、咨询、预订、讲解、购买和线上体验等服务功能,提高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以供应链布局,改造提升“路衍经济”。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体育、教育、健康等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向路延集中。


麻城市将坚持“对内整合、对外开放、内外兼修、强势出圈”总体要求,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打造全域大文旅高质量发展样板。


麻城高质量推进医共体建设


去年12月26日,麻城市医共体总医院、麻城市叔和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麻城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全力打造市乡联动、差异互补、数字赋能、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积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麻城路径”。


图片


系统重塑组织体系。制定了《麻城市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由麻城市人民医院为医共体总医院,统筹县域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技术、资源,形成“1+3+N”的医疗事业发展格局。医共体成员单位实行人员、业务、财务、保障、资产、绩效等“六统一”,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协同赋能创新发展。总医院采取“优质医疗资源、优秀医护人员”双下沉工作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乡镇采取“千医进村”等措施,充实村级医务力量。在医共体内打造县域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和医学影像、检查检验、心电诊断等六个中心,实现“下检上报”、结果互认。截至目前,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完成心电图会诊病例约29357例、远程影像中心完成远程影像报告2万余人次,及时筛查重症患者,畅通转诊渠道,2023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7.3%。总医院与武汉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建立医疗联合体,检查检验结果实现省、市、乡互认。


拓源降本惠民利民。总医院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完善集中竞价、联合采购机制,制定药品目录共计1852种,统一使用集中采购和湖北省挂网药品,每年可节约医保资金5000余万元。改善了基层药品品种短缺等问题,降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同时,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建设智慧药房,经营发展中医药、医院服务、科创、医养康养及托幼服务等产业板块,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


麻城凝心聚力共建教联体


“实验二小是我们公认的好学校,看到孩子班级门口挂上了第二实验小学一(21)班的班牌,我才真实地感受到‘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去年11月15日,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张家畈校区学生家长张爱霞自豪地说。


图片


据了解,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张家畈校区距离城区65公里,此前学校的生源数量连年下降,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教联体改革让这所“空心校”重焕生机。


2023年,麻城市全面推进教联体改革项目,通过“城联乡”“强联弱”“大联小”等方式,将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公办学校组建成27个融合型教联体。


麻城市在信息化上做文章,高效发展源动力更足。教联体改革后,如何实现每周的集体教研活动?麻城市教育局用信息化赋能教联体建设提质增效。去年麻城市将第七小学作为试点,搭建了教联体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网上巡课、网络教研、同步课堂、网上阅卷、视频会议、校园巡查等系统,实现各校区之间跨地域、跨空间同步互通,资源共享。在均衡上见真章,优质资源覆盖面更广。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优”在哪?“均衡”在哪?麻城市教育局用“名校+”为优质均衡教育探新路。


麻城市还在服务上下功夫,社会群众满意度更高。在保障上出实招,师资力量分配更均。


麻城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将始终坚持安全至上、质量为本,持续巩固龙头学校“强”的成效,补齐校区“弱”的短板,全力以赴推进教联体建设取得更好的实效。


麻城倾力打造菊花产业供应链


麻城市以供应链思维重构产业链、赋能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建设全要素升级、全链条优化、全产业融合、全方位创新的“中国菊谷”,大力发展以菊花为龙头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大文旅产业,聚力打造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


麻城市将运用三二一产融合思维、供应链思维、“三专”思维、改革创新思维等“四个思维”,坚持“特点定位”“顶点树标”“支点推动”“极点配置”“堵点破解”“亮点归纳”等“六点工作法”,突出全国前排龙头企业招引,围绕“种、加、贸、文、药、旅、研、资、康、检、标、品”来推进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种植规模化、加工工厂化、产品市场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经营集约化、营销品牌化、发展融合化”的总体思路,建成全国菊花“一中心五基地”,即菊花大健康产业中心、种子种苗基地、精深加工基地、交易流通基地、文旅康养基地、科创研发基地。打造产业链完整、供应链强韧,市场份额领先、科创成果首发、行业精英汇聚、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菊谷 ”。


到2026年,麻城将实现“百亿产值、百家示范、百强品牌”的发展目标,全市菊花种植面积超25万亩,年稳定供应3亿株脱毒苗,实现全产业链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过百亿元。培育100家以上国家、省级、市级示范企业,力争“麻城福白菊”入载2025年《中国药典》,进入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行列,叫响“世界菊花看中国,中国菊花看麻城”品牌。


麻城“村社共建”织密基层服务网


2023年12月6日,麻城市龟山镇西埠冲村村民王建堂在该村综合服务社快递点做完登记后,领回了自己的快递。“过去要骑车到镇上拿快递,现在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拿到,真是太方便了。”提起西埠冲村综合服务社,王建堂赞不绝口。


西埠冲村综合服务社是麻城市供销社牵头组建的“村社共建”综合服务社。去年4月初以来,麻城市抓住供销综合改革机遇,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将基层治理与供销综合改革有机结合,在全市推广运用“村社共建”综合服务社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成果,建设“村社共建”综合服务社,运用供应链思维,构建市、乡、村三级供应平台,打造“服务的供销社”“便民的新超市”“治理的微平台”,大力推进农村村级综合服务点建设,提升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功能,助推乡村振兴。


麻城市供销社根据各村群众面临的不同需求,列出项目清单,以“村社共建”综合服务社为切入口,精准对接满足群众需求。因村施策、“一村一法”,统筹资源、发挥职能,把服务的末端和群众的需求对接,打造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在“村社共建”推进过程中,麻城市综合服务社的功能已经由试点期的14项扩充到27项,涵盖政务、生活、生产、产业、文化、群团等六大模块,实现多功能、大整合。


麻城市以“部门协作”为依托,聚合农业、交通、人社、商务、民政、乡村振兴等职能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服务资源解决群众诉求,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便利综合服务,以便民利民的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综合服务社赋能基层治理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麻城市已组建并运营的村级综合服务社有98家,其中,与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融合建设的有39家,与市场主体共建的有56家,利用供销社闲置房屋资源建设的有3家,全市“一张网”的格局初步成型。


来源:黄冈日报

相关阅读